首頁 > 宏觀 > 正文

海底撈分身“海外撈”赴港上市 或有助于緩解海底撈壓力

2022-07-15 10:03:59來源:每日商報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餐飲業(yè)呈低迷態(tài)勢。然而,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海底撈卻做出了一番逆向操作——7月13日晚間,據(jù)港交所官網(wǎng)披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餐飲業(yè)呈低迷態(tài)勢。然而,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海底撈卻做出了一番“逆向操作”——7月13日晚間,據(jù)港交所官網(wǎng)披露,海底撈海外業(yè)務分拆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Super Hi)提交香港上市申請,聯(lián)席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華泰國際。如果上市計劃成功實施,這將成為海底撈實控人張勇繼頤海國際、海底撈后,收獲的第三個IPO。

“海外撈”分布11個國家97家餐廳

據(jù)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7月13日發(fā)布的上市申請材料來看,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首家海外餐廳以來,海底撈海外餐廳從截至2019年1月1日分布于5個國家的24家餐廳,擴張至今年3月31日分布于11個國家的97家餐廳。

目前,海底撈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設有店面。

而從業(yè)務收入方面來看,海底撈海外業(yè)務的收入由2019年的2.3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3.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8%。自今年起,海外業(yè)務取得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有力復蘇,收入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的6830萬美元增加至截至2022年3月 31日止三個月的1.09億美元。

而據(jù)海底撈2021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海底撈在全球開設1443家直營餐廳;其中包括海外的114家門店,貢獻了27.22億元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財報中提到,2021年海底撈海外餐廳的人均消費從2020年的192.6元增至197.9元,相當于公司平均值的1.9倍,境內一線城市的1.8倍。得益于海外市場較高的客單價,海底撈海外業(yè)務在未來或許還能產生更高的業(yè)績。

與此同時,從2020年至2021年,海底撈境內城市顧客人均消費卻在下降,一線城市從116.2元降至111.8元,二線城市從105.7元降至101.7元,三線城市從100.2元降至95.7元。

拆分上市或有助于緩解海底撈壓力

事實上,考慮到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和投資者情緒,現(xiàn)在并不是火鍋股上市的好時機。那么,海底撈的海外業(yè)務為何要選在這個時間點堅持上市呢?

根據(jù)公告,Super Hi計劃采用“實物分派+介紹上市”的方式。“實物分派”意味著Super Hi將股份直接分給現(xiàn)有股東,而非由海底撈直接控股,先折算成現(xiàn)金再分配;而“介紹上市”意味著不發(fā)新股、不融資,上市只是為了增加流動性。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去了發(fā)行新股、路演配售等環(huán)節(jié),縮短上市流程,爭取以最快速實現(xiàn)IPO。

而實物分派的做法,對于海底撈現(xiàn)有股東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吸引點。

此前,張勇麾下的頤海國際和海底撈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登陸港交所。其中,海底撈上市后市值很快沖破千億港元,創(chuàng)始人張勇夫婦身家超560億元。然而,之后隨著疫情的延續(xù),海底撈和頤海國際的股價在2021年初達到歷史高點后大幅跳水,市值萎縮80%以上,導致目前股價不足最初的兩成。

兩只股票長期低迷,一方面讓被套牢的二級市場投資人倍感焦慮,也讓海底撈管理層深陷煎熬。迫于壓力,海底撈在2021年底啟動改革計劃,關閉大批虧損門店,張勇也讓出了CEO職務。

綜合以上因素,此番海底撈將相對優(yōu)質的海外業(yè)務分拆單獨上市的做法,也許也有回饋近年來承擔股價下跌壓力的二級市場股東的考量因素存在。類似于向股東進行了一次“特別派息”;后期如果股價上漲,則更是一種對股東的補償。

不過,在Super Hi上市文件“風險因素”一節(jié)中,也明確提示,公司可能無法成功開設新餐廳并從中獲利。此外,公司計劃在其經營經驗較少或并無經營經驗的市場(如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及西班牙)開設新餐廳,但是公司可能無法預測該等地區(qū)的市場變化,或在開設新餐廳時在取得地方機構的牌照方面遭遇延遲。

出于各方面因素考慮,就目前股價變動情況來看,海底撈分拆海外業(yè)務上市一事似乎還未掀起資本市場太大波瀾。昨日海底撈全天窄幅震蕩,截至收盤股價報16.70港元/股,跌幅2.00%,市值930.9億港元。(記者 苗露)

關鍵詞: 海外撈赴港上市 海底撈張勇 有助于緩解海底撈壓力 頤海國際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