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購物 > 正文

不打疫苗,吃偏方不吃藥,聽信謠言……疫情中該如何與老人溝通?

2022-12-13 05:54:14來源:36kr

牢記這個原則就好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家里老人的健康,但在與老人的溝通中,卻會發(fā)現(xiàn)他們總是不聽勸——不愿打疫苗,不喜歡戴口罩,自身高風險卻出門社交,與人接觸不保持社交距離等等……


(資料圖)

一些例子 | 圖源:微博@渝Dlilim

從各種數(shù)據(jù)上來看,老人都是此次疫情中的高危人群,但當疫情還沒傳到附近時,晚輩說的話就好像是在“對牛彈琴”,很難打動老人家的心。

怎么說話家里老人都不聽,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 圖源:微博@鄉(xiāng)下寧寧

等疫情開始在家附近有了苗頭了,老人又容易聽信謠言,轉發(fā)缺少根據(jù)的“防疫小方法”到家庭群里。

大蒜防新冠的錯誤言論,在2020年年初的時候就傳過一遍了 | 圖源:微博@佳佳在尋開心的路上

年輕人能怎么更好地與家中的老人溝通,讓他們了解問題的緊迫性,更新較為陳舊的觀念呢?

老人會缺少判斷力嗎?不是這樣

首先,我們要打破一個固有印象:老人家就是“老糊涂”,容易受騙、不太聽勸、堅信流言。

確實,隨著年齡的增加,腦子好像會轉得越來越慢,注意力、加工速度、記憶力等基本認知能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但這不意味著老年人決策水平的降低。

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既和基本認知能力有關,也和生活中積累的決策經(jīng)驗有關,雖然前者導致老年人的決策表現(xiàn)較差,但這種劣勢是有限的,足以被后者所彌補[1]。

決策領域的研究變量特別多,任務類型與情境發(fā)生一點細微變化,老年人的決策水準都會產(chǎn)生顯著波動,在一些決策任務中,老年人的表現(xiàn)與年輕人無差異甚至優(yōu)于年輕人,例如醫(yī)療決策、更貼近自身生活的決策等[2]。

醫(yī)療決策指患病后對藥物、醫(yī)院、治療方案的選擇等,老年人較為擅長此類決策 |irasutoya

在信息正確全面的情況下,老年人是謹慎且考慮周全的,其表現(xiàn)并不比年輕人差。

那為什么在這次疫情中,總是會有老人做出各種錯誤判斷與行為,讓子女看著擔心呢?

一是因為老人沒有得到足夠的信息,二是晚輩在交流溝通時,沒能清楚老人自身的情感需求,造成各說各話的局面。

老年人的思維模式與年輕人存在較大差別,如果晚輩沒認識到這點,還是代入年輕人的視角去和老人交流,就會難以更新老人的“信息庫”,對方將顯得非常固執(zhí),聽不進去建議。

因為疫情防護吵起來也不少見 | irasutoya

所以,了解老年人的思維特點,有技巧地與他們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

老年人的思維方式和年輕人有何不同?

整體而言,老年人的思維方式有這些特點[3]:

老年人更不愿意參與決策,寧愿推遲或回避做決定

老年人更傾向于使用啟發(fā)式策略,也就是根據(jù)腦海中對特定事例的鮮明印象,使用最先想起的信息“以偏概全”地判斷,而非全面理性地比較。

例如在決定是否去打疫苗時,老年人可能更容易想起周圍少數(shù)疑似疫苗不良反應的事例而不愿打疫苗,而忽略了疫苗對重癥的高效保護。

絕大部分任務中,老年人在做出決定前搜索的信息較少,并且更喜歡在較少的選項中做出選擇。

只有在一些特殊任務中,老年人才會搜索更多信息,與年輕人保持一致,這些任務的特點是與老人息息相關、選項簡潔占用老人認知資源較少、老人對此事并不了解等。

老年人會比年輕人更多地利用他們以前的經(jīng)驗和情緒反應來做出決策,更傾向于將尋求和保持積極情緒作為決策目標,并且更看重家人、朋友等人際關系。

老年人不太能夠從錯誤的決定中吸取教訓,尤其是在結果不明確的情況下。

認知資源有限,依賴情緒與經(jīng)驗,關心家人,關注與自身緊密相關的問題,在了解了老年人的這些思維特點后,你可以采用以下這些溝通技巧與老人溝通。

理解并尊重老人的感受

由于人們之前對“老糊涂”的偏見,年輕人可能會對老年人的話語和行為感到不可理喻,用比較粗暴的方式否定他們的行為理由,忽視他們的情感需求。

頂著疫情都要出門去公園找老友嘮嗑下棋,年輕人看到的是對自身健康的漠視,但在老年人眼中看重的卻是社交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是友情帶來的溫暖。

轉發(fā)各種未經(jīng)證實的防疫小訣竅,年輕人看到的是老舊落后的觀念,但在老年人眼中看重的是對身邊的人提醒與關心。

后疫情時代,年輕人也很容易分辨不清流言真假,激情轉發(fā)呢…… | 圖源:giphy

老年人依然有著高級的情感需求,例如自尊感、控制感、歸屬感等等。晚輩在和老年人交流時,也要關注他們在這些方面的需求。

例如,老年人因為生病臥床,雖然醫(yī)生叮囑在床上一點不能動,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解決,但老人家如果一定堅持并且可以自己下床解決生理問題的話,就不必強行要求老人聽從醫(yī)囑乃至與老人爭吵。如果老人感到自己失去了自尊或是對生活的掌控感,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老年人同樣想要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子女應該是幫助他們自行前進的手杖,而非綁住他們強行走向某處的鎖鏈。

不必替老人安排一切。給出建議,而不是命令。用合適的方式提供足夠的信息,然后相信老人的判斷。

多跟老人講故事,講他們熟悉的故事

人類思考時存在兩種思維路徑:中心路徑邊緣路徑[4]。

如果人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基于詳盡的事實和證據(jù)進行仔細權衡,那就是采用了中心路徑。

如果人們只是依據(jù)所看到的一些情況,甚至是自己的知覺和情緒來做出決定,這就是采用了邊緣路徑,和前文中提到的啟發(fā)式策略很像。

老年人更傾向于被邊緣路徑的信息說服,那么你就可以多講一些鮮活生動的事例去跟他們交流,例如多給他們講講隔壁王大娘接種了疫苗以后一點事都沒有的例子,或者講一些得新冠重癥的老人的事例,鼓勵他們做好自我防護。

這些事例不用特別長,盡量短小,以減少老人的理解負擔,并且最好能和他們以往的經(jīng)驗契合,交流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例如他們在擔心疫苗是新事物、不熟悉的話,就可以跟他們說“家里孩子小時候吃的糖丸就是一種疫苗”來減輕他們心中的陌生感。

最能幫助說服的,是與老人的良好關系

我們也可以適當在老人面前“示弱”。

例如,如果老人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固執(zhí)的“病毒很弱,我出門也沒關系”的想法,一味強調減少社交接觸的優(yōu)點,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抵觸你的說服。

人們都偏好自己的觀點,強烈希望自己持有的觀點是正確的,當自己的觀點受到攻擊時也會本能地進行防御,老年人同樣也是這樣。

哪怕這次強硬地說服了他們,他們也很難從中獲得經(jīng)驗,還會讓家庭關系產(chǎn)生隔閡。

老人家也是會生氣的…… | giphy

這種時候,晚輩可以反向思考,讓老人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感,例如跟老人說,如果他少出門,就可以保護家人,減少家人感染的風險。

這種時候,老人就會感覺自己不是被照顧的一方,而是被需要的一方,老年人就會更容易接受這種觀點。

作為他們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身為家人的我們,僅僅是耐心傾聽老人的想法,尊重對方的觀念,滿足對方的情感需求,就能對他們的行為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不僅在疫情相關的事情上,在日常和他們的交流上更應該如此。試著給對方自主權,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溝通,給予足夠的信息,相信對方的判斷力,這樣雙方都會更加舒適。

“說服力”并不只體現(xiàn)在你話語的正確性上,更體現(xiàn)在你與老人建立的關系上。

比起說服的內(nèi)容,說服者是誰可能更重要。如果自己無法說服,那么拜托一位老人喜歡且信任的人來說服,也許會容易得多。

即使一次說服不了老人,把交流當成一次“搞好關系”的機會也不錯?;蛟S下一次,老人們就會點頭說“你說的對”呢。

參考文獻

[1]Healey, M. K., & Hasher, L. (2009). Limitations to the deficit attenuation hypothesis: Aging and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9(1), 17-22.

[2]張力元, 畢研玲, 張寶山, & 陳璐. (2015). 老年人行為決策: 領域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心理科學進展, 23(5), 858.

[3]L?ckenhoff, C. E. (2018). Aging and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a mini-review. Gerontology, 64(2), 140-148.

[4]阿倫森, 邢占軍, & 繆小春. (2007). 社會性動物.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 更傾向于 思維方式 的情況下

責任編輯:hnmd004